hibernate二级缓存的实现

对于Hibernate这类ORM而言,缓存显的尤为重要,它是持久层性能提升的关键.简单来讲Hibernate就是对JDBC进行封装,以实现内部状态的管理,OR关系的映射等,但随之带来的就是数据访问效率的降低,和性能的下降,而缓存就是弥补这一缺点的重要方法.

缓存就是数据库数据在内存中的临时容器,包括数据库数据在内存中的临时拷贝,它位于数据库与数据库访问层中间.ORM在查询数据时首先会根据自身的缓存管理策略,在缓存中查找相关数据,如发现所需的数据,则直接将此数据作为结果加以利用,从而避免了数据库调用性能的开销.而相对内存操作而言,数据库调用是一个代价高昂的过程.

一般来讲ORM中的缓存分为以下几类:

    1.事务级缓存:即在当前事务范围内的数据缓存.就Hibernate来讲,事务级缓存是基于Session的生命周期实现的,每个Session内部会存在一个数据缓存,它随着Session的创建而存在,随着Session的销毁而灭亡,因此也称为Session Level Cache.

    2.应用级缓存:即在某个应用中或应用中某个独立数据库访问子集中的共享缓存,此缓存可由多个事务共享(数据库事务或应用事务),事务之间的缓存共享策略与应用的事务隔离机制密切相关.在Hibernate中,应用级缓存由SessionFactory实现,所有由一个SessionFactory创建的Session实例共享此缓存,因此也称为SessionFactory Level Cache.

    3.分布式缓存:即在多个应用实例,多个JVM间共享的缓存策略.分布式缓存由多个应用级缓存实例组成,通过某种远程机制(RMI,JMS)实现各个缓存实例间的数据同步,任何一个实例的数据修改,将导致整个集群间的数据状态同步.

Hibernate数据缓存:

    1.内部缓存(Session Level Cache也称一级缓存):

    举例说明:

java 代码
public class Test {

public void get(){     

      Session session = HibernateSessionFactory.getSession();    
      TUser t = (TUser)session.get("hibernate.TUser", 2);    
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t.getName());    
      session.close();    
      }    

}

       进行测试:在控制台打印出一条SQL语句:Hibernate: select tuser0_.id as id0_0_, tuser0_.name as name0_0_, tuser0_.*** as ***0_0_ from test.t_user tuser0_ where tuser0_.id=? 说明进行了一次数据库的调用.

代码更改如下:

public class Test {

public void get(){    

      Session session = HibernateSessionFactory.getSession();    
      TUser t = (TUser)session.get("hibernate.TUser", 2);    
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t.getName());    
      TUser tt = (TUser)session.get("hibernate.TUser", 2);    
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tt.getName());    
      session.close();    

}    

}

再进行测试:进行了两次查询,控制台仍然只打出一条SQL语句:Hibernate: select tuser0_.id as id0_0_, tuser0_.name as name0_0_, tuser0_.*** as ***0_0_ from test.t_user tuser0_ where tuser0_.id=?  说明还是只进行了一次数据库的调用.

再将代码更改如下:

public class Test {

public void get(){     

      Session session = HibernateSessionFactory.getSession();    
      TUser t = (TUser)session.get("hibernate.TUser", 2);    
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t.getName());    
      session.close();    
      Session session1 = HibernateSessionFactory.getSession();    
      TUser tt = (TUser)session1.get("hibernate.TUser", 2);    
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tt.getName());    
      session1.close();    

}    

}

继续测试:进行两次查询控制台打印两条SQL语句:Hibernate: select tuser0_.id as id0_0_, tuser0_.name as name0_0_, tuser0_.*** as ***0_0_ from test.t_user tuser0_ where tuser0_.id=?

Hibernate: select tuser0_.id as id00, tuser0_.name as name00, tuser0_. as 00 from test.tuser tuser0 where tuser0_.id=?

结论:Hibernate进行查询时总是先在缓存中进行查询,如缓存中没有所需数据才进行数据库的查询.Hibernate的内部缓存是基于Session的生命周期的,也就是说存在于每个Session内部,它随着Session的创建而存在,随着Session的销毁而灭亡,内部缓存一般由Hibernate自动维护,不需要人为干预,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操作:Session.evict(Object)(将指定对象从内部缓存清除),Session.clear()(清空内部缓存).(如在两次查询间加入Session.clear()将会清空内部缓存,使得一个Sesion内部的两次相同的查询要对数据库进行两次操作).

2.二级缓存:(有时称为SessionFactory Level Cache)

Hibernate本身并未提供二级缓存的产品化实现(只提供了一个基于HashTable的简单缓存以供调试),这里我使用的是第三方缓存组件:EHcache.Hibernate的二级缓存实现需要进行以下配置(Hibernate3):

首先在hibernate.cfg.xml内添加: 
org.hibernate.cache.EhCacheProvider
true

然后在映射文件中添加:

测试上面代码:控制台输出多了这样一句[ WARN] (CacheFactory.java:43) - read-only cache configured for mutable class: hibernate.TUser,二级缓存启用成功!!       

java 代码
public class Test {

 public void executeQuery(){    

       List list = new ArrayList();    
       Session session = HibernateSessionFactory.getSession();    
       Query query = session.createQuery("from TUser t");    
       query.setCacheable(true);//激活查询缓存    
       list = query.list();    
       session.close();    

 }    
 public void get(){    

       Session session = HibernateSessionFactory.getSession();    
       TUser t = (TUser)session.get("hibernate.TUser", 2);    
 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t.getName());    
       session.close();    

}    

}

测试:控制台只输出一条SQL语句:Hibernate: select tuser0_.id as id0_, tuser0_.name as name0_, tuser0_.*** as ***0_ from test.t_user tuser0_(即Query query = session.createQuery("from TUser t")这句代码所对应的SQL).  executeQuery()方法与get()方法使用的是不同的Session!!可是executeQuery()方法与get()方法只对数据库进行了一次操作,这就是二级缓存在起作用了.   

结论:Hibernate二级缓存是SessionFactory级的缓存,它允许多个Session间共享,使用时需要使用第三方的缓存组件,新版Hibernate将EHcache作为默认的二级缓存实现.

缓存同步策略:缓存同步策略决定了数据对象在缓存中的存取规则,我们必须为每个实体类指定相应的缓存同步策略.Hibernate中提供了4种不同的缓存同步策略:(暂时只记个概念吧)

1.read-only:只读.对于不会发生改变的数据可使用(对数据只能查询,其他的增删改都会报错不关是1或2缓存中).

2.nonstrict-read-write:如果程序对并发访问下的数据同步要求不严格,且数据更新频率较低,采用本缓存同步策略可获得较好性能.(不能在二级缓存进行增删改都会报错)

3.read-write:严格的读写缓存.基于时间戳判定机制,实现了"read committed"事务隔离等级.用于对数据同步要求的情况,但不支持分布式缓存,实际应用中使用最多的缓存同步策略.(都可以比较常用的)

4.transactional:事务型缓存,必须运行在JTA事务环境中.此缓存中,缓存的相关操作被添加到事务中(此缓存类似于一个内存数据库),如事务失败,则缓冲池的数据会一同回滚到事务的开始之前的状态.事务型缓存实现了"Repeatable read"事务隔离等级,有效保证了数据的合法性,适应于对关键数据的缓存,Hibernate内置缓存中,只有JBossCache支持事务型缓存.

Hibernate获取数据的方式有不同的几种,其与缓存结合使用的效果也不尽相同,而Hibernate中具体怎么使用缓存其实是我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,直接涉及到性能方面。
缓存在Hibernate中主要有三个方面:一级缓存、二级缓存和查询缓存;一级缓存在Hibernate中对应的即为session范围的缓存,也就是当session关闭时缓存即被清除,一级缓存在Hibernate中是不可配置的部分;二级缓存在Hibernate中对应的即为SessionFactory范围的缓存,通常来讲SessionFactory的生命周期和应用的生命周期相同,所以可以看成是进程缓存或集群缓存,二级缓存在Hibernate中是可以配置的,可以通过class-cache配置类粒度级别的缓存(class-cache在class中数据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自动更新),同时也可通过collection-cache配置集合粒度级别的缓存(collection-cache仅在 collection中增加了元素或者删除了元素的情况下才自动更新,也就是当collection中元素发生值的变化的情况下它是不会自动更新的),缓存自然会带来并发的访问问题,这个时候相应的就要根据应用来设置缓存所采用的事务隔离级别,和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概念基本一样,没什么多介绍的, ^^;查询缓存在Hibernate同样是可配置的,默认是关闭的,可以通过设置cache.use querycache为true来打开查询缓存。根据缓存的通常实现策略,我们可以来理解Hibernate的这三种缓存,缓存的实现通过是通过key/value的Map方式来实现,在 Hibernate的一级、二级和查询缓存也同样如此,一级、二级缓存使用的key均为po的主键ID,value即为po实例对象,查询缓存使用的则为查询的条件、查询的参数、查询的页数,value有两种情况,如果采用的是select po.property这样的方式那么value为整个结果集,如采用的是from这样的方式那么value为获取的结果集中各po对象的主键ID,这样的作用很明显,节省内存,^^
简单介绍完Hibernate的缓存后,再结合Hibernate的获取数据方式来说明缓存的具体使用方式,在Hibernate中获取数据常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:Session.load、Session.get、Query.list、Query.iterator。
1、Session.load
在执行session.load时,Hibernate首先从当前session的一级缓存中获取id对应的值,在获取不到的情况下,将根据该对象是否配置了二级缓存来做相应的处理,如配置了二级缓存,则从二级缓存中获取id对应的值,如仍然获取不到则还需要根据是否配置了延迟加载来决定如何执行,如未配置延迟加载则从数据库中直接获取,在从数据库获取到数据的情况下,Hibernate会相应的填充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,如配置了延迟加载则直接返回一个代理类,只有在触发代理类的调用时才进行数据库查询的操作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看到,在session一直打开的情况下,要注意在适当的时候对一级缓存进行刷新操作,通常是在该对象具有单向关联维护的时候,在Hibernate中可以使用象session.clear、session.evict的方式来强制刷新一级缓存。
二级缓存则在数据发生任何变化(新增、更新、删除)的情况下都会自动的被更新。
2、Session.get
在执行Session.get时,和Session.load不同的就是在当从缓存中获取不到时,直接从数据库中获取id对应的值。
3、Query.list
在执行Query.list时,Hibernate的做法是首先检查是否配置了查询缓存,如配置了则从查询缓存中查找key为查询语句+查询参数+分页条件的值,如获取不到则从数据库中进行获取,从数据库获取到后Hibernate将会相应的填充一级、二级和查询缓存,如获取到的为直接的结果集,则直接返回,如获取到的为一堆id的值,则再根据id获取相应的值(Session.load),最后形成结果集返回,可以看到,在这样的情况下,list也是有可能造成N次的查询的。
查询缓存在数据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都会被自动的清空。
4、Query.iterator
在执行Query.iterator时,和Query.list的不同的在于从数据库获取的处理上,Query.iterator向数据库发起的是 select id from这样的语句,也就是它是先获取符合查询条件的id,之后在进行iterator.next调用时才再次发起session.load的调用获取实际的数据。
可见,在拥有二级缓存并且查询参数多变的情况下,Query.iterator会比Query.list更为高效。

这四种获取数据的方式都各有适用的场合,要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决定,^_^,最好的方式无疑就是打开show_sql选项看看执行的情况来做分析,系统结构上只用保证这种调整是容易实现的就好了,在cache这个方面的调整自然是非常的容易,只需要调整配置文件里的设置,而查询的方式则可对外部进行屏蔽,这样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也非常容易。

hibernate关系注解映射

一对多(最好不要用单向关联,其实单向本身并无多大意义):

一方:
@OneToMany(targetEntity=Order.class,cascade=CascadeType.ALL,fetch=FetchType.EAGER)
@JoinColumn(name=”fk_customer_id”)

如果一方加了fetch=FetchType.EAGER,查单一的多方对象时,会多产生一条sql
targetEntity也可以写成mappedBy=”customer”(这里写的是多多中对一方的引用属性),表示由对方去维护外键关系。
注:一般会将fetch=FetchType.LAZY

多方:
@ManyToOne
@JoinColumn(name=”fk_customer_id”)
注:一般需要会将fetch=FetchType.LAZY,默认情况下多方会主动加载一方数据的。

配置实例(客户–>客户订单):
客户中的集合:
@OneToMany(targetEntity=Order.class,cascade=CascadeType.ALL)
@JoinColumn(name=”fk_customer_id”)
private Set orders = new HashSet();
客户订单中的客户:
//订单所属客户
@ManyToOne(fetch=FetchType.LAZY)
@JoinColumn(name=”fk_customer_id”)
private Customer customer;

二、多对一

比较简单,示例:注册用户—->城市
@ManyToOne(targetEntity=City.class, fetch=FetchType.LAZY)
@JoinColumn(name=”fk_city_id”)
private City city;

三、多对多

示例:游戏用户,用户组

1
2
3
4
5
6
7
//用户参加的组
@ManyToMany(fetch=FetchType.LAZY)
@Cascade(value={org.hibernate.annotations.CascadeType.SAVE_UPDATE})
@JoinTable(name="t_user_group",joinColumns={@JoinColumn(name="fk_user_id")}
,inverseJoinColumns={@JoinColumn(name="fk_group_id")}
)
private Set<Group> groups = new HashSet<Group>();

而在用户组中:
//该小组 中所包含的用户

1
2
3
4
5
    @ManyToMany(mappedBy="groups")
@Cascade(value={org.hibernate.annotations.CascadeType.SAVE_UPDATE})
@JoinTable(name="t_user_group",joinColumns={@JoinColumn(name="fk_group_id")}
,inverseJoinColumns={@JoinColumn(name="fk_user_id")}
)

三、一对一惟一外键关联

示例:husband—->wife
而husband中(外键在t_husband表中):
@OneToOne(cascade=CascadeType.ALL)
@JoinColumn(name=”fk_wife_id”,unique=true)
private Wife wife;

wife对象中:
@OneToOne(mappedBy=”wife”,cascade=CascadeType.ALL)
private Husband husband;

注解方式与spring的整合:





com.lovo.edu.model
com.lovo.edu.test


关于序列类型主键的配置示例:
@Id
@GeneratedValue(strategy=GenerationType.SEQUENCE, generator=”student_id”)
@SequenceGenerator(name=”student_id”, allocationSize=1, initialValue=1,sequenceName=”seq_student_id”)
private Long sid;
其它的一些主键生成方式:
@Id
@GenericGenerator(name=”idGenerator”, strategy=”uuid”)
@GeneratedValue(generator=”idGenerator”) //使用uuid的生成策略
同理:使用assigned策略则在strategy中指定 =”assigned”

枚举映射示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@Entity
@Table(name="t_husband")
public class Husband {

//状态
public enum State {
haveMoney, noMoney
}

//状态
@Enumerated
@Column(name="f_state")
private State state = State.noMoney;

Spring原理

一、 IoC(Inversion of control): 控制反转

概念:控制权由对象本身转向容器;由容器根据配置文件去创建实例并创建各个实例之间的依赖关系
核心:bean工厂;在Spring中,bean工厂创建的各个实例称作bean

内部最核心的就是IOC
动态注入,让一个对象的创建不用new了,可以自动的生产,这其实就是利用java里的反射
反射其实就是在运行时动态的去创建、调用对象,Spring就是在运行时,跟xml Spring的配置 文件来动态的创建对象,和调用对象里的方法的 。

二、AOP(Aspect-Oriented Programming): 面向方面编程

1、 代理的两种方式:
静态代理:
 针对每个具体类分别编写代理类;
 针对一个接口编写一个代理类;
动态代理:
针对一个方面编写一个InvocationHandler,然后借用JDK反射包中的Proxy类为各种接口动态生成相应的代理类
2、 AOP的主要原理:动态代理

另一个核心就是AOP

这个就是面向切面编程,可以为某一类对象 进行监督和控制(也就是在调用这类对象的具体方法的前后去调用你指定的 模块)从而达到对一个模块扩充的功能。这些都是通过配置类达到的。
Spring目的:就是让对象与对象(模块与模块)之间的关系没有通过代码来关联,都是通过配置类说明
管理的(Spring根据这些配置 内部通过反射去动态的组装对象)
要记住:Spring是一个容器,凡是在容器里的对象才会有Spring所提供的这些服务和功能。
Spring里用的最经典的一个设计模式就是:模板方法模式。 Spring里的配置是很多的,很难都记住,但是Spring里的精华也无非就是以上的两点,把以上两点跟理解了
也就基本上掌握了Spring.

三、spring原理

spring的最大作用ioc/di,将类与类的依赖关系写在配置文件中,程序在运行时根据配置文件动态加载依赖的类,降低的类与类之间的藕合度。它的原理是在applicationContext.xml加入bean标记,在bean标记中通过class属性说明具体类名、通过property标签说明,该类的属性名、通过constructor-args说明构造子的参数。其一切都是返射,当通过applicationContext.getBean(“id名称”)得到一个类实例时,就是以bean标签的类名、属性名、构造子的参数为准,通过反射实例对象,唤起对象的set方法设置属性值、通过构造子的newInstance实例化得到对象。正因为spring一切都是反射,反射比直接调用的处理速度慢,所以这也是spring 的一个问题。spring第二大作用就是aop,其机理来自于代理模式,代理模式 有三个角色分别是通用接口、代理、真实对象 代理、真实对象实现的是同一接口,将真实对象作为代理的一个属性,向客户端公开的是代理,当客户端调用代理的方法时,代理找到真实对象,调用真实对象方法,在调用之前之后提供相关的服务,如事务、安全、日志。其名词分别是代理、真实对象、装备、关切点、连接点。

四、动态代理:

不用写代理类,虚拟机根据真实对象实现的接口产生一个类,通过类实例化一个动态代理,在实例化动态代理时将真实对象及装备注入到动态代理中,向客户端公开的是动态代理,当客户端调用动态代理方法时,动态代理根据类的返射得到真实对象的Method,调用装备的invoke方法,将动态代理、Method、方法参数传与装备的invoke方法,invoke方法在唤起method方法前或后做一些处理。

1、产生动态代理的类: 

        java.lang.refect.Proxy 

2、装备必须实现InvocationHandler接口实现invoke方法 

java代理有jdk动态代理、cglib代理,这里只说下jdk动态代理,jdk动态代理主要使用的是java反射机制(既java.lang.reflect包)
原理是(歌手、经纪人做例子):
建立一个公共的接口,比如:歌手public interface Singer;
用具体的类实现接口,比如:周杰伦,他是歌手所以实现Singer这个类,class MySinger implements Singer
建立代理类,这里也就是经纪人,他需要实现InvocationHandler类,并重写invoke方法
这样当有什么事情,要找周杰伦(具体类)的时候,就必须先到经纪人(代理类)那里处理,代理人在决定要不要与你见面(该方法要不要执行)
1、歌手接口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public interface Singer { 

public abstract void sing();

public abstract String s();
}

2、具体的歌手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

public class MySinger implements Singer {
public void sing() {
// TODO Auto-generated method stub
System.err.println("唱歌。。。。");
}
}

3、代理类(经纪人)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

public class agent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{
public Object target;

//绑定
public Object bind(Object target){
this.target=target;
//必须放回Proxy
return Proxy.newProxyInstance(target.getClass().getClassLoader(), target.getClass().getInterfaces(), this);
}

//重新
public Object invoke(Object proxy, Method method, Object[] args)
throws Throwable {
Object o =null;
System.out.println("开始事务");
System.out.println("判断权限");

o = method.invoke(target, args);//执行方法

System.out.println("结束事务");
return o;
}
}

4、测试(为什么要间接口能,下面你会发现代理返回的是他们的接口类,这要一个代理类,就可以代理多个类,只要该类是同个一个接口的是实现)
复制代码代码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public class Test { 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//
agent a =new agent();
Singer s= (Singer) a.bind(new MySinger());
s.sing();
}
}

五、反射:

什么是类的返射?

通过类说明可以得到类的父类、实现的接口、内部类、构造函数、方法、属性并可以根据构造器实例化一个对象,唤起一个方法,取属性值,改属性值。

如何得到一个类说明?

Class cls=类.class;

Class cls=对象.getClass();

Class.forName(“类路径”);

如何得到一个方法并唤起它?

1
2
3
4
5
6
7
8
9
Class cls=类.class; 

Constructor cons=cls.getConstructor(new Class[]{String.class});

Object obj=cons.newInstance(new Object[]{"aaa"});

Method method=cls.getMethod("方法名",new Class[]{String.class,Integer.class});

method.invoke(obj,new Object[]{"aa",new Integer(1)});

六、spring的三种注入方式

setter 

interface 

constructor 

七、spring的核心接口及核类配置文件

FactoryBean:工厂bean主要实现ioc/di 



        ApplicationContext ac=new FileXmlApplicationContext("applicationContext.xml"); 

        Object obj=ac.getBean("id值");

struts2的执行流程工作原理

Struts 2框架本身大致可以分为3个部分:核心控制器FilterDispatcher、业务控制器Action和用户实现的企业业务逻辑组件。

Struts 2框架本身大致可以分为3个部分:核心控制器FilterDispatcher、业务控制器Action和用户实现的企业业务逻辑组件。核心控制器FilterDispatcher是Struts 2框架的基础,包含了框架内部的控制流程和处理机制。业务控制器Action和业务逻辑组件是需要用户来自己实现的。用户在开发Action和业务逻辑组件的同时,还需要编写相关的配置文件,供核心控制器FilterDispatcher来使用。 Struts 2的工作流程相对于Struts 1要简单,与WebWork框架基本相同,所以说Struts 2是WebWork的升级版本。基本简要流程如下:

More...

PermGenSpace溢出解决方

PermGen space溢出解决方法​
tomcat在运行几天后,会出现PermGen space溢出错误而无法继续处理请求,解决方法是调整PermGen区域大小:
JAVA_OPTS=”-server -XX:PermSize=64M -XX:MaxPermSize=128m”
还有一种说法是使用Jrockit代替sun实现的jdk,但我没有试验。
下面来看看对PermGen space的解释:
PermGen space的全称是Permanent Generation space,是指内存的永久保存区域,这个内存区域用于:
(1)这一部分用于存放Class和Meta的信息,Class在被 Load的时候被放入PermGen space区域,它和和存放Instance的Heap区域不同。
(2) GC(Garbage Collection)不会在主程序运行期对PermGen space进行清理,所以如果你的APP会LOAD很多CLASS的话,就很可能出现PermGen space错误。
这种错误常见在web服务器对JSP进行pre compile的时候。
如果你的WEB APP下都用了大量的第三方jar,其大小超过了jvm默认的大小(4M)那么就会产生此错误信息了。